首届“深圳大学、广州大学和汕头大学三校高等教育学研究者学术交流会议”在我校举行

2014-01-13

由汕头大学高教所主办的第一届“深圳大学、广州大学和汕头大学三校高等教育学研究者学术交流会议”于1月10日在汕头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本届活动以“高等教育研究与研究生培养”为主题,来自三校的18名教师和20余名研究生参会,会议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王建华教授作专题报告。

在10日上午交流会开幕式上,汕头大学高教所副所长马凤岐教授、深圳大学高教所所长张祥云教授和广州大学高教所所长刘晖教授先后致辞。马凤岐教授对各位同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指出三校同属地方高校,高教所都承担着科研、培养研究生和行政咨询等类似职责,也面临着相似的发展问题,具备开展深层次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张祥云教授和刘晖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对汕头大学筹办会议工作的感谢,对三方合作前景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为搭建交流平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三校高教所负责人签署了《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广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和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关于成立协作组和加强学术合作的备忘录》。《备忘录》商定协作组在学术活动中相互支持,每年由三所轮流召集和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备忘录》引人注目之处是建立了协同育人机制,支持研究生在协作组框架内开展学术访问,所获课程成绩和学分能够获得原培养单位认可。这是三校高教所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新探索。

随后,王建华教授作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的主题报告。该报告指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由于受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正逐步丧失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被“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所主宰,成为“无灵魂的平庸”。王教授对“我们需要的好大学”进行了生动论述。该报告激发了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

在小组发言环节,深圳大学高教所张祥云教授和李均教授围绕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优劣与弊端进行了深入阐述。两位教授表达了对教育研究中“科学化”倾向的忧虑,认为应该把人文关怀融入到教育学研究之中,实现研究方法多元化;广州大学高教所张灵老师介绍了承担“大学生学情”调查工作的进展及收获,谢瑶妮老师讲述了《广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撰写思路以及面临的压力与挑战;罗三桂教授结合担任教务处长的工作实际,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对策;刘晖所长介绍了高教所在本校中的角色定位。在汕头大学的小组发言中,康全礼老师作了《关于我国教育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报告。他旁征博引,提出教育研究应加强定量研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人才培养方面发展教育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等建议;胡文龙老师作了《分析的实在论:帕森斯的研究立场及其启示》的报告。该报告系统地回顾和梳理了帕森斯社会学研究思路的来龙去脉,阐述了“经验实在论”与“分析实在论”两种研究方法的差异,提出好的教育学研究应该是“研究者能够为教育现象立法”这一主张;马凤岐教授则作了《教育学的论证问题》精彩报告,在区别“教育思想”与“教育学术”的基础上,阐发了“经验式论证”和“哲学式论证”两种方式,指出应根据具体研究问题来选择论证过程与方法。

与会人员还就高教所角色定位、到底什么是“好大学”等问题开展了自由讨论。经初步协商,第二届三校高教研究者学术交流活动拟定于2014年3月下旬在广州大学召开。


文/高教所  胡文龙

图/11新闻  董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