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讲坛之六——梁漱溟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困境

2006-10-17

高教讲坛之六——梁漱溟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困境

发表时间:2006-5-20

    5月18号下午两点半,高教所庞守兴教授在E座404教室给研究生们作了题为“梁漱溟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困境”的讲座,这是高教讲坛的第六讲。

    梁漱溟作为一个教育家,在上个世纪国难当头之际,广泛开展乡村教育以求得民族解放。正是由于他在教育上的努力与作为,而为我们所认识的。庞老师的讲座是从梁氏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在共和国的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论述,力图使在座的师生在讲座之后,能够形成对梁漱溟、这个狂人怪杰的多个维度的观感,从而理解他的学说,探求解决之道。

    讲座是从梁氏的几件轶事开始的。在庞老师的话语引导下,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形象:一个出入于西洋哲学、印度宗教和中国周秦宋明诸子,以求人生、社会问题之解决的青年;一个冷眼看世间百态却又对劳苦大众满怀悲悯的儒者;一个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冒险为孔子辩诬并响铮铮地说出“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的真性情的老头儿。这时候,庞老师道出梁漱溟在享年95高龄谢世之时,一幅“千秋功过,任人评说”的挽联,留与世人追索。

    接着,庞老师介绍了梁氏的主要学说观点以及对当下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认为中西文化存在路向差异而不是快慢的问题;中国的问题解决关键在农村,重视乡村建设;未来的世纪是中国人的年代。但相应的,庞老师也指出了梁氏观点的固有困惑所在:中国如果坚持自己的道路,社会将最终引向何方;农民自有的生活方式,是阻碍乡村建设的痼疾;未来属于中国也是给人以不坚定之感。

    最后,庞老师提出了几个解决方法。诸如调和中西,否定传统,理解现实,促进改良,传播文化。当然,启示也是多多的,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走自己的路,以行动来服务社会,这样才是服务社会的有效方式。

    讲座在沉思中结束。